中国戏曲以剧种繁多、异彩纷呈著称于世,各民族、各地域的戏曲构成了争奇斗艳的艺术百花园。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首先是从戏曲艺术这一实际出发的,因而这一方针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一种状况,即戏曲舞台出现了某种“趋同化”的现象。在一些演出中,主创团队追求大制作、大场面,追求“视觉冲击力”,而剧种的特点被削弱了。这种状况受到业内和社会各界的批评。但我们回顾十年来文化部所...
该演出以课本中的古诗词《凉州词》为切入点,原创针对青少年的沉浸式戏曲。在新的半年演出季中,宛平剧院将在“大宛集”品牌下推出各种活动达到50场,其中配合东安公园进行主题戏曲公园的打造,预计将为下半年的亮点之一。
齐梓路李静怡彭越王晓凌本报讯(记者王洋)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评剧《赵锦棠》表演人才培养”结项研讨会,昨日在天津评剧院举行。评剧《赵锦棠》表演人才培训班于3月3日在天津评剧院开班,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学员们以优秀的表现完成了汇报表演。
天津评剧院三团团长王秋明:现在剧团正是新老交替阶段,必须培养年轻的骨干力量,团部决定,搞好传、帮、带,提高青年人的艺术水平,拍出更多的精品剧目,服务百姓,服务基层。天津评剧院三团每年不仅承担着本区26个乡镇208场惠民演出的任务,还经常辗转于京津冀周边十几个区县,开展送戏曲文艺演出活动,每年演出400余场。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
西路评剧由西路莲花落和十不闲演变而来,形成于1900年前后,被称为西路蹦蹦,始盛行于玉田、丰润(西部)、三河、宝坻、香河、平谷和蓟县一带,并流动演出于京、津以及京西、京南、东北辽沈一带。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西路评剧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1958年,在中国评剧院挖掘传统“...
一位九旬老太的博大情怀——赞高闯老师主演的《楚云》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了,而且是很难演的独角戏,由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先生亲传弟子,文华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高闯老师在第七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上主演的评剧《楚云》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