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论坛:目前全国豫剧的状况和前景分析

 二维码 149
发表时间:2020-02-22 00:00

豫剧属我国四大剧种之一。历经产生、发展、昌盛和衰退的过程, 现在正处于振兴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讨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如何继承”、“如何发扬”、“如何革新”、“如何吸引观众”等。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以上的话题好象只是戏迷的话题,而不是剧作家和演员的话题。那麽剧作家以及演员各自想的是什麽?以下用目前演出的现状来分析几点。

1. 名利诱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描写戏剧演员成就的艰难。看看以前的名角,正是他们爱戏的“痴”,练戏的“苦”,做戏的“真”。才创造了一件件豫剧的经典,也造就了一代代“戏迷”、“戏痴”;他们当时为的啥?一是因为爱戏。为了“爱戏”,敢于和世俗偏见相争;甚至背离家庭。二是为了观众。为观众负责,强调“戏比天大”,只要观众喜欢,群众爱听,我就“练”,就“改”,就打破派别去“柔和”。三是为了饭碗。一个演员不吃苦,不练功,就不会进步。唱、念、做、打没工夫,观众就不喜欢,就等于没了饭碗。所以,老一代的演员就是靠这些朴素的观念,使豫剧和其他剧种得以发扬壮大,也使自己的形象在群众中日益辉煌。那麽现在的演员靠什麽出名呢?一是奖项。为了“梅花奖”、“香玉杯”、“大赛”等,选就一俩个剧目,“勤学苦练”加模仿,虽然也吃了不少苦,演技也有长进,但不是系统的、全面的进步。二是走上层路线。接近领导、靠近专家,托关系搞个什麽奖,拿个什麽杯。以上都是对部分演员来讲的。

2. 搞“政绩工程”。这个可能是政府行为或团体行为。为了某个“工程”、“大赛”等,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突击一个剧目,拿到一个奖项。政府表彰,单位奖励,媒体吹捧,可谓名利全收。也曾辉煌一时,但却“昙花一现”。问一问普通群众,连个剧名也说不出,或者干脆一摇头说:啥玩意儿,还得奖!

3. 金钱诱惑。得个奖项后,身价大增。潜身走穴,不思上进。几百块唱一段“婆母娘”,再加点儿来段“香魂塘”。不是群众不喜欢听,而是现在谁家没有录音机、VCD,原唱原味哪个不比你们强。

这几年,也确实出了不少新的作品。但是在群众中传唱的有几个?在农村广泛传唱的又有多少?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剧目大多属于城市剧(这里讲的不是题材,而是对象。即观众群体)。大型的乐队、高科技的布景、和昂贵的音响设备,带来的是高成本和地域的局限性,它只能适应大中城市剧场的演出。到农村去行吗?就连县城的剧院恐怕都伺候不了。吸引观众谈何容易!如果政府拿出一些钱,扶持一下县级剧团该有多好。他们最贴近群众,常年下乡演出;他们最辛苦,住***的旅馆,吃***的饭菜;他们最敬业,凭自己的本事吃饭。不练功,没本事就没有饭碗。但他们却拥有绝大多数的观众群体。发展和扶持县级剧团该是时候了。

二是,新编的历史剧目少。目前演出的历史剧目大多是历史悠久的经典,它的唱段已经在群众的心里扎下了根,想突破是很难的。就目前上演的几个新编历史剧来讲,剧情都不错,只是唱腔设计不行。曲作者一心追求改革创新,恐怕唱段没有新异。怕有人说自己照搬老唱段,显得没本事。根本没把观众放在心上。虽然这是个缺陷,但也有补救的办法,就是利用大型乐队,“一新遮百丑”。很难让群众接受。新编历史剧还可以使一些特殊的唱腔风格得以继承和发扬。例如:豫东“红脸”戏,它的演唱方法独特,很受当地群众的喜爱。由于多年来没有新的剧目创作,使“红脸”戏的唱腔艺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创新。豫剧生存、发展的基点就是在历史剧上,新编的历史剧唱腔不能脱离历史剧的程式和板路,乐队的配置也不能过大,尽量以民族乐器为主,少用或不用西洋乐器。文武场乐队人员一般不超过13人。这是个人的一点看法。

三是,小戏不多。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是多样化的,能净下心坐下来观看一场两小时的戏,恐怕只有中老年人。戏剧的慢节奏又加上时间长,可能是年轻人不大喜欢戏剧的原因之一吧。在小戏方面以前也有过好的典范。例如:曲剧〈赶脚〉、〈游乡〉、〈掩护〉等;豫剧的垫场戏如:〈三上轿〉、〈做文章〉、〈十八扯〉、〈花子拾金〉等。时间大都不超过一小时。剧情活泼,而且题材来源丰富,创作周期短。可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及时反映当前时代的特点。投入小,成本低。非常适合农村小舞台的演出。对城市的开业、典礼、晚会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以上几点探讨,纯属个人观点。只对现象不对人,更无意对某个演员含沙射影。关心戏剧改革,是每个戏迷的责任和义务,戏剧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戏迷的切身利益。欢迎广大戏迷踊跃发言,为戏剧改革尽一点微薄之力


中国戏曲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所刊登文章,图片及视频,除原创频道外,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联系电话:15116958584;邮箱:6235669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