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梅戏从乡间小戏到成为五大剧种之一,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二维码
155
发表时间:2024-01-13 11:39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汉字的一笔一画,还是戏曲的点滴表演,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然而,现代社会中,尽管汉字依然流传,但戏曲却逐渐与时代脱节,走向了衰败。相比起高雅的戏曲,人们更偏向于随时可观看的情景剧。 科技的革新也让传统文化逐渐流失,但是仍有一些人,他们不辞辛苦,不求回报,将戏曲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不求名利,只希望戏曲能“向上发展,向下扎根”。 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古代人们通过雅乐戏曲进行娱乐,这也让戏曲肩负起教化大众的责任。 中国有众多地方剧种,其中黄梅戏便是其中一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逐渐衰落,地方剧种数量大幅度减少。 在这种大环境下,黄梅戏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最终发展成现存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又名黄梅调、二高腔,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明末年间形成戏曲雏形。 最初,它只是在乡间流传的小戏,多为口口相传的采茶歌。后来,它吸收了各家所长,逐渐演变成唱腔唱词皆有考究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起源地众说纷纭,但汤金城在研究黄梅戏时认为“戏因县名”,即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他发表了《黄梅戏与黄梅县》,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宿松县志》中记载“邑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这也是黄梅戏三个字首次出现在历史中。 黄梅戏,一种源自中国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其发源地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论。有人认为,安徽宿松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因为安徽宿松与湖北黄梅县毗邻,而安徽百姓早在明朝时期就开始演采茶戏,而且在宿松县内发现了最早的黄梅戏楹联。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黄梅戏的起源地在湖北黄梅一带。虽然对黄梅戏的起源地尚无定论,但我们可以了解到,黄梅戏在清朝年间逐渐发展成独角、小三、三打七唱等阶段,但由于各种剧种百花齐放,黄梅戏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只在民间流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逐渐传播到了南方沿海地区,取其他地方剧种所长,演唱形式也越发稳定。 在黄梅戏蓬勃发展的时候,乾隆五十年发布的《禁秦腔》却对它进行了限制。《禁秦腔》规定,城外的戏曲表演除了昆、弋两种剧种可以继续演出外,其他戏曲,包括黄梅戏,必须停止演出。 如果不愿意改变,可以选择其他的谋生方式。如果有人违反规定,将会被相关机构处罚。在此期间,不仅黄梅戏,其他戏曲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有的甚至从此消失。 然而,黄梅戏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开始专注于自身的发展,不再过分关注民间的小事,而是开始在唱词中加入更多的戏剧性元素。 这包括小生、小旦、小丑三小戏和三打三唱等。这样的演唱形式受到了民间百姓的喜爱,但却被文人雅士所排斥。尽管如此,黄梅戏仍然饱受批评。 程演生曾经说,“在皖上各地乡村中,以及江南地区,有一种叫做草台小戏的戏曲,唱的都是黄梅调,虽然很受欢迎,但是因为其内容比较低俗,所以受到一些人的批评”。 这些都说明,当时的黄梅戏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并不高。 抗日胜利后,国家把发展传统文化摆在重要位置,戏曲迎来了新的春天,黄梅戏也在这个时期恢复了生机。1953年,响应国家号召,安徽合肥建立了黄梅戏剧团,从此,黄梅戏从民间小戏成为了官方认可的地方剧种。 原来松散的班子,现在有了正规的班底。在大环境的推动和官方的支持下,艺术家们不负众望,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经典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作品,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政策支持是必要的,但是,黄梅戏的发展更需要大众的支持。 为了传播黄梅戏文化,安徽省每年都会举办黄梅戏艺术节,让热爱戏曲的人聚在一起,共享黄梅戏的魅力。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黄梅戏自成一派,成为了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改革开放后,老一辈艺术家深感人才的重要,他们一边发展黄梅戏,一边培养了一批批热爱戏曲的人才,使黄梅戏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电视与电影的出现对黄梅戏带来新挑战,为吸引更多年轻观众,黄梅戏被改编成电视剧,其中《董永与七仙女》广受好评。 1956年,上海电影将《天仙配》改编成电影,由石挥执导,严凤英、王少舫主演,引起了巨大反响,甚至风靡海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1997年,安徽政府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好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口号,推动了黄梅戏的发展。2006年,黄梅戏被列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大家更加重视黄梅戏的保护。 此后,黄梅戏也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黄梅戏:历史的见证者,时代的馈赠 黄梅戏,一种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魅力。 它没有被历史淘汰,也没有被时代抛弃,反而在发展中不断顺应历史潮流,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色彩。先辈们的努力,艺术家们的创新,都是黄梅戏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 然而,科技的发展也给黄梅戏带来了挑战。现在,大多数人都更愿意在荧屏前观看电影、电视剧,而对戏曲的关注却越来越少。 这使得黄梅戏面临新的困难,能否度过这一难关,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珍视并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时代的馈赠。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黄梅戏的传承中来,让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戏曲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所刊登文章,图片及视频,除原创频道外,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联系电话:15116958584;邮箱:623566997@qqcom |